陈 罡:基于儿童视角 重构学校生活
陈 罡(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安徽 合肥 230022)
摘要 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基于儿童视角,审视学校教育,重构学校生活。一是理念重构:基于儿童视角,开启“儿童世界”;二是目标重构:塑“博雅精神”,育“英才少年”;三是育人模式重构:实践“雅趣德育”,构筑“博雅学堂”;四是课程体系重构:追求丰富性、情趣性、延展性、潜在性,构建包括“博”、“雅”、“趣”、“情”四个模块的“博雅课程”体系。
关键词 儿童视角;学校生活;“游戏日”;“博雅教育”;“引导自学型”课堂;“研学护照”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4)11-0055-03
学校生活是师生在学校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学校提供的非常重要的课程。学校的管理制度、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德育活动、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学生亚文化等,皆构成了学校生活。不同的学校会提供给师生不一样的学校生活。
反思之前的学校生活,我们发现:我们所提供的学校生活是基于成人的视角来确立的。由此带来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学生不喜欢学校生活,不喜欢学校。因此,笔者认为,当下学校真正的变革,应该站在儿童的视角审视学校教育,从重构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开始。
一、理念重构:基于儿童视角,开启“儿童世界”
2012年“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晚上,学校合唱教师檀莉陆续接到了一些学生的电话,几个第二天即将参加全区文艺表演的学生在电话中分别表达了同一个想法,那就是不想参加第二天的演出了,因为当天恰好是学校一年一度的“游戏日”活动。虽然孩子们的情绪被安抚下来了,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对“游戏日”的渴望。在大多数成人看来,能够登上省大剧院的舞台演出,应该是很多孩子梦想的过节方式,但是只有体尝过屯溪路小学“游戏日”魅力的孩子才知道,什么是他们真正喜欢的。连续四年来,“游戏日”都以最高票当选孩子们“最喜欢的校园活动”。
为什么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庆祝儿童节呢?那是因为,我们通过征询儿童的意见得出如下结论:儿童节不应该是少数孩子展示的舞台,而应该是每个孩子的节日,应该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节日的快乐。我们认识到,童年不是成人阶段的预备期,而是一个独特的人生阶段。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他们就成了一些早熟的果实,既长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认识到,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游戏中,儿童的体能、智能、社交、情绪情感、创意都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学校应当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而幸福的童年。
“游戏日”活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快乐,而且推动着教师、家长学习从儿童的视角看待儿童;“游戏日”也在悄悄影响着我们的学校文化,学校的环境布置、活动设计都引入了游戏的理念。我们不再单纯以成人的眼光,以居高临下的身姿蹲下去看儿童,而是走近儿童,带着一颗童心、一双童眼,真正地去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也渐渐学会了从儿童的视角看今天的学校教育。学校由此确立了“博雅教育”的办学目标,建构了“博雅精神,儿童世界”的核心价值观。
二、目标重构:塑“博雅精神”,育“英才少年”
我们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博雅精神,英才少年”。“博雅精神”,就是独立、求是、平等、博爱、自由、担当的精神。英才少年,指向的是学校要“以培养心灵为目标,让学生摆脱庸俗、追求卓越,而不是通过专业训练,将其培养成‘工具人’”。这样的育人目标,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生。
比如:一个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感到困难的学生,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他是成功的呢?一个学生虽然语文考试成绩不佳,但是他却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这难道不是作为个体的成功吗?一个有着健康体魄和乐观心态的学生,不更是成功的吗?……衡量成功的尺子应该有很多把,关键是我们要发挥每个孩子独有的潜能,让他成为他自身意义上的成功者。
我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是为了追求人的完满和幸福。在教育中,人永远是处在核心位置的,绝不能因为考试、竞争而本末倒置。学校因儿童而存在,必须树立“儿童主体”的观念;学校为了儿童而存在,应该为了儿童而行事。因此,学校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围绕儿童的发展而发展。我们要把环境、课堂、活动、时间都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拥有快乐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
我们充分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培育学校的文化精神,泽沐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为起点,开展主题为“读千古美文、做现代少年”的经典诵读活动。经典擂台赛、班主任说经典、晨诵午读、“啃书计划”、少儿图画书创作大赛、图书城选书、“晒书”等活动,让阅读变得更加充满趣味。
我们探索班级文化建设,希望每一个班级都能够成为儿童的世界。学校专门组织了班级文化建设培训与论坛活动,引导教师思考学校文化与班级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的班级将学校校训纳入班训,还有的班级在班歌中体现了“博雅精神”。全班同学认可的班名、共同遵守的班规和昂扬的班歌,让每一个班级都充满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育人模式重构:实践“雅趣德育”,构筑“博雅学堂”
1. “雅趣德育”:智慧育人,彰显“博雅精神”
围绕“博雅精神,儿童世界”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建立了具有屯溪路小学“博雅教育”特色的“雅趣德育”体系。道德是一种交往的智慧,“雅趣德育”是培育学生独立、平等、友爱交往的智慧,以及对生活、对人生产生美好体验和感知的教育形式。其宗旨是,在追逐理性光辉的同时,感知人生的美好,让孩子身心健全。我们希望通过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实现让学生学会生活的目的。
我们确立了“雅趣德育”的口号—“自由源于交往”,这道出了“雅趣德育”与“博雅教育”和“博雅精神”的关系。我们还努力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和班级自治。我们认为,班级不应该只是优秀孩子的世界,而应该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班级的主人。为此,我们制定了自主管理和班级自治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担当责任和表现的机会,如升旗手、班级干部、合作小组长、图书馆书籍管理员都由学生自己选拔,并且轮流担任。我们还将学校原有的德育活动,整合为目前的“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四个节日活动。同时,我们还设计了许多个性化的仪式和典礼,如“开蒙”仪式、“游戏日”、毕业典礼等,以此来彰显“博雅精神”。在社团活动中,我们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社团由学生担任团长,由学生自己出海报招募成员,以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博雅学堂”:“师生共学”,习得“博雅精神”
“博雅教育”的另一个支撑点是课堂教学,它是“博雅教育”核心价值观落实和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博雅学堂”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我们认为,“博雅学堂”就是师生(都是学习者)共同习得“博雅精神”,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有:(1)习得“博雅精神”;(2)问题导学;(3)建立“师生共学”式合作关系;(4)采用主动型建构式学习法;(5)使用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学材”。
我们的变革从课堂结构的改革开始。我们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就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因此,我们首先将“一灌到底”的讲堂变为强调学生自学的“引导自学型”课堂。一节40分钟的课,教师只讲几分钟,其余时间交给学生去自学、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而教师则更多地关注学困生并及时点拨。如在一次研讨课上,一位教师“讲”的时间只有六分钟,但是学生却高质量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思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而不再是被动接受。
由此带来的是考试评价改革。以语文学科为例,考试不再是简单的一张考卷评分,而是进行分项等级制测试,考查范围更加全面,包括口语、综合实践、朗读、阅读等;数学学科则实行分层测试,学生考完基础卷,可以自己选择难度较大或难度较浅的试卷测评,最后取综合成绩。
四、课程体系重构:精心设计,追求“博”、“雅”、“情”、“趣”
“博雅教育”以“博雅课程”体系作为根本支撑。学校在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前提下,设计和建设屯溪路小学的“博雅课程”体系,其使命是传授有价值的知识和培育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博雅精神”的英才少年。
“博雅课程”体系的设计具有如下四个特点:一是丰富性,即全面、多样、广博,旨在体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全面培养的发展观,通过设计类别多样、内容广博的课程,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情趣性,即兴趣性和有趣性,旨在从儿童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出发,追求课程内容与形式的生动有趣。三是延展性,即延伸性和铺展性,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拓展和融合三级课程的内容,比如:书法和诵读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已经在语文课中延伸并有声有色地铺展开来。四是潜在性,即具有潜在课程的特点。“博雅课程”体系是一个广义的课程概念,包括显在课程和潜在课程。前者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后者指课程表上没有但深刻影响学生成长的关系和文化因素。
针对以上思考,我们将“博雅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四个模块—
“博课程”:是指培养学生掌握广博知识和求是精神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阅读。其中阅读课程包括:晨诵课、午读课、阅读课。学校还加强对校本课程的指导,编写了《屯溪路小学经典诵读指导纲要》。
“雅课程”:是指让学生身体强健,培育心灵和精神品位的课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如音乐课程包括音乐课、二年级开设的古筝和电子琴课、三至六年级的合唱课;美术课程包括美术课和三至六年级的书法课;体育课程包括体育课、乒乓球课、轮滑课、足球课、软式垒球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包括礼仪课、中国传统节日课程和经典诵读课,其中礼仪课和合唱课的教材均为我校自主编写。
“趣课程”:是指让学生体会生动童年和有趣人生的课程,包括社团活动、游戏活动和校园节日活动。其中,社团活动分为“两院”“两中心”活动,即科学院、文学院、艺术中心、体育中心。2014年,我们又新增了公益服务类社团,让学生到社区进行公益劳动或者社区调查,培养学生“平等”、“博爱”的精神品质。
“情课程”:是指让学生体察社会生活与情感,培育独立、担当意识和能力的课程,分为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校内活动包括仪式庆典与学生活动,校外活动包括研学课程、家教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比如:学校2013年开发的研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合肥市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社会环境进行实践性学习。人手一本的“研学护照”收罗了各种研学地点,学生可以手持“护照”参观学习、积分盖章。小小“护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双休日去研学成为学生期待做的“家庭作业”。
我们认为,隐藏在这些变化背后的实质,是我们自身发生了改变,我们的视角发生了改变,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儿童视角”。这些基于儿童视角的学校生活重构也让我们再一次明确:“学校属于孩子,每个孩子都重要”。
文章来源:《中小学管理》
人物小传
陈罡,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首期领航班学员,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合肥市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安徽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省小学校长研究会秘书长。曾荣获合肥市、安徽省和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安徽省青年五四奖章;并先后被评为包河名师、合肥市学科带头人、合肥市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教坛新星”、安徽省特级教师。
(编辑 谢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