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观点

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观点

李希贵:学校特色办学的起点:塑造共同价值观

  李希贵

  (北京十一学校,北京 100039)

  [ 摘 要] 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前提是塑造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一旦形成,学校创办特色的过程就有了文化元素和文化基础。共同价值观是“拧紧”课程和培养目标的纽带。学校应重视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并在管理活动中融入共同价值观,物化学校文化。

  [ 关键词] 特色办学,共同价值观,机制,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

  [ 中图分类号] G6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02-2384(2009)08-0007-03

  许多学校在创办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常常会在一些环节上出现问题,或者说变了味道。例如:我校有一个“四环节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通过“自学自研、讨论问难、教师精讲、运用评价”四个环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是,这个实验在有些教师那里是时断时续的。再如:我校新开设了一门活动课程—“名家大师进校园”,学校每周邀请一位某一领域的大师和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交流。尽管学生非常喜欢这项活动,但有的教师却不支持,甚至个别教师还出面干预学生参加活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后认为:一所学校要创办特色学校,仅仅着力于推出创办特色的具体举措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保证一个重要前提—塑造共同价值观,让全校的师生员工,特别是教师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价值观一旦形成,那么我们在创办特色的过程中,就有了文化元素和文化基础。

  “拧紧”课程与培养目标的纽带

  许多学校在培养目标和课程的互动中经常出现问题,培养目标没有走进课程,课程也没有真正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这里面缺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纽带,就是共同价值观。只有共同价值观才能将培养目标和课程联系起来。

  我校的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脚踏实地、胸怀天下的高素质人才,学生要有高远的志向、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自主决策能力、合作意识和领袖气质。这样的目标要靠怎样的课程去体现?例如:社团活动是我们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如果我们仅仅把社团活动看做活跃校园气氛、让学生在课业之余放松自我的机会,那么就很难提升社团活动的整体品位。我们开展每周一次的“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的目的,也绝不仅仅是让学生长长见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较早地确立人生目标,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

  这样的培养目标一旦明确,我们在设计、开发课程的时候,就会更加自觉地将培养目标贯串其中。当我们还没有将课堂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联系在一起时,大部分教师只是把“四环节教学”视为一种教学方法,可是,在我们明确了它的课程价值后,大家的认识就会发生重大改变。因为,在“四环节教学”里,无论是自学自研,还是讨论问难,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决策能力和合作互助精神都是十分有效的。一个教学方法的改变是与学校的育人目标息息相关的。

  重视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机制

  确立价值观容易,校长坐在办公室里,也许一个上午就可以杜撰出一篇动人的文章。但形成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绝不是校长在办公室里想好了,然后这个价值观就可以在学校生根开花结果了。

  这里面必须有一个机制,一个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共同价值观的机制。

  第一个机制叫做“准入制”。学校形成共同价值观并不是把人类所有美好的东西全部拿到校园,那样势必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人们在纷繁复杂中很难形成共识。所以,总结学校长期形成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出支撑学校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文化,并以此作为其他共同价值观生长的起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十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有许多好的文化。我们通过召开教代会,发挥教职工的集体智慧,提炼出“学校文化二十条”,包括“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领先一步,就领先一个时代;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包办”等,这二十条就成为学校的“宪法”,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大法。也就是说,当我们要想在学校里培养新的共同价值观的时候,必须用二十条衡量一下,看它是否与这些核心价值观一致,有没有冲突或矛盾。

  第二个机制叫做“股份制”。所谓“股份制”,是指学校的所有成员都参与学校的价值观的构建之中。

  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为例,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不仅首先吸收全体语文教师参与研究改革方案,而且还邀请了部分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方案之后,我们又约请教师和部分学生共同编写《语文自主学习用书》;最后,还请教师和部分学生共同形成教学与学习方案。在整个过程中,语文教改的目标、思路、方法和策略,全都来自于师生。整个改革是大家智慧的结晶。如果说,语文教改是一个面包的话,那么在这个面包里,有你的面,有他的糖,有我的盐。改革不是上面派的任务,而是改革者自己的事业。

  再如, 我校按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全力打造一种文化—倾听。许多成功人士都特别注意倾听,好多问题他听完了也就解决了。在听的过程中,如果管理者不停地说,就会导致问题复杂化。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呢?我们在全校学生中征集描述倾听的标志,学生在参与设计倾听标志的过程中,分享了这一文化。

  第三个机制叫做政策支撑机制。在许多组织里,官方提倡的价值观与员工普遍奉行的标准往往存在很大的距离,有许多潜规则大行其道。这里面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有一点却是不容忽视的,就是制度与文化不协调,制度没有充分发挥其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譬如说,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决策的能力,是我们立足长远、着力打造的特色。为此,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按照严格的课程计划,在许多学科进行了力度很大的改革,如语文、英语教学,我们每周拿出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走进阅览室读书。可是,一旦有领导专家或者本校的教师听课,科任教师就常常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把本该属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时间分出一大半,还原为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甚至连评价的基本价值观都还没有改变。如果我们对什么是一堂好课、一堂好课的要素有哪些等评价问题还没有新的理解,仍然沿用过去的评价标准,那么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在面对评价的时候就会心有余悸。基于此,如何尽快建立改革的政策支撑机制,就显得十分迫切。

  在管理活动中融入共同价值观

  在形成共同价值观方面,课程的价值基本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但管理活动的价值却常常为我们所忽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讲了半天,其作用还远远不及实际管理活动中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大。

  如何在管理活动中融入学校文化、注入共同价值观,就成为我们特色办学的前提。

  如果我们希望培养“ 有想法”的学生,那么,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学校必须首先尊重学生。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措施,让广大师生,特别是处于管理层面的人们认同这一文化。每月一次校务会议是学校的日常决策会议,我们让学生的议题走进会议议程;“校长有约,共进午餐”,则提供了校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学校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采购活动,由学生制作标书,参与投招标,甚至由学生操作投招标;当学生的想法在校园里得到尊重甚至得到实施后,更多的创意与见解便在校园里生机盎然起来。

  如果我们希望创办能让学生自主发展的特色学校,那么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自然也应该注入价值观的内涵。我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既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也是学校的一种德育管理活动。升旗仪式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谁站在主席台上。过去,我们不假思索的结论就是教育主任、年级主任,因为,这样便于监督学生。可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是我校重要的文化。于是,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便有了更多的第一位学生主持人、第一位学生持旗人、第一位学生指挥者,也有了更多获得荣誉的学生第一次站在主席台上参加升旗仪式。学校的广告公司、复印社、出版公司,都由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5 个学生书店也是通过竞标,交由学生管理的。

  物化学校文化

  使价值观真正走进师生心里,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物化学校文化。例如:我们希望把学校办成生长学生想法、让学生充满创意的学校,即崇尚学生创新的学校,于是,我们就把我校学生黄辰亮获得国际天文竞赛金牌、填补了国家空白的11 月1 日确定为学校的“黄辰亮日”。十一学校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创新,改革应该成为学校发展的主旋律,于是,我们修建了“日新广场”,总结凝炼了学校历史上二十件改革大事,镌刻在广场的显要位置,为改革树碑立传。我们还将“学校文化二十条”予以物化,织在了男士的领带和女士的丝巾上,让大家时刻铭记在心。

  (编辑 许丽艳)

  文章来源:《中小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