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之声 | 找到自己的声音:国培校长“现场学习领导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吴闪燕,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校长,第109期全国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
2020年的冬天,因 “国培计划”——全国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的机缘,来到了历史悠久、海纳百川的首都北京,走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北京师范大学。疫情背景下的北京,不仅仅是一个季节,更是我们心中一种永远说不清的情绪。高密度的“满汉全席”国培大餐,时刻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劳动教育三大哉问、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育、从变革型领导到变革领导力等专题不断夯实着我们的知识储备。浸润专题讲座、小组沙龙、学员微讲坛、自主选修、课前分享等项目,多次主体的锻炼与客体的参与,我觉得最大的收获不是我们学到了什么,而是我们的视角得到了什么样的改变。
一、校长要有敏感的学习“现场感”
来自五湖四海的60多名优秀校长组成一个新的团队,作为班委成员服务大家的同时全方位享受着场场精神大餐。每位校长都很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课堂上有着高度的专注力和活跃的思维,因为校长们深知:只有先成为学习高手,才能成为学校管理的高手。“有现场感”的校长总是在活动中很快找到定位与进入状态,并将这种状态以满满的正能量感染着身边的校长,这点在专家讲座互动现场、小组沙龙活动中最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柴纯青社长的《从变革型领导到变革领导力》讲到“传统校长”与“变革型校长”的特征时,我第一时间就对号入座,不断追问:我是个变革型校长吗?我为我的团队成长赋能了吗?面向未来,我需要静心剖析,找到学校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实现学校有效发展的新高度。趁双休日自主学习时间,我结合新校6年办学实践,一篇近5000字的论文《乐趣的力量:新建学校快速发展的内在“识别码”》新鲜出炉了!在小组沙龙研讨中,我就学校的变革这一主题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不管是百年老校校长,还是新建学校,我们要在传承与发展中敢行破冰之旅,要在理想与现实的断裂处勇于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学校的良性发展。
二、校长要有执着的现场“转化力”
衡量并评价校长是否具备“现场学习力”的根本在于她的“转化力”,所有的现场学习都是“为转化而学习”。浸润“国培项目”,如何将所学的理念、文化和精神沉淀于内心,并转化成生命的张力、修养和人品,这应该是我们“国培”好学生所需的共同文化追求;有多少“资源”被转化到学校管理实践中,转化到师生发展的血液、骨髓和呼吸中,成为牢不可破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应该是我们“国培”好校长的责任担当。“现场学习力”的转化就是把现场中“听出来”的很快返回到了“现场中”,找到了自己学校发展的瓶颈。如何做到“听出来”呢?个人觉得突破口就是校长在学习中要有问题意识,会提、善提问题的“学生”是好学生,学会解决自己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最可贵的。毛振明教授在《好孩子需要好体育,好学校需要好体育,好国家需要好体育》讲座中,提出体育是造就好孩子的最好途径,当听到教授说现在好多孩子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时,我不断自我诘问,我所在的学校有存在这样的问题吗?我们如何更孩子更喜欢体育课?课后我迅速结合微信发起了“成长很重要”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与校班子及体育教师团队深度剖析学校现状,同时制定了下步跟进措施:配足学校体育设施,确保运动安全;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开设高段特色选课项目;加强体育教师团队专业素养,完善体育课程评价等。与问题和平相处,在现场学习中找到学校发展的切入口,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
三、校长要有知行合一的“执行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深刻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面向未来,校长需要具有超越自己原有边界和局限的勇气与智慧,同时需具备高效的“执行力”,就如桃子再甜,也得有人去摘;土地再肥,也得有人去耕;计划再好,也得有人去干。国培学习中,各位专家以包容的心态引导我们审时度势,在现场中学习并生成富有创造和智慧的管理新理念和新思路,从而把“想法”变成了“做法”。国培学习第一周我就结合我们的行动与思考,以《“预”见未来,基于场域理念下的未来学校发展路径》为题进行了微论坛分享。更新教育理念,共建有“生命体”的变革生态;价值顶层设计,构建未来学校发展模型;重构学习空间,提升OTO应用有效度;变革教与学方式,激发师生成长无限可能;成长赋能,助推未来学校内部管理变革等路径,积极构建一个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多方协作、包容、共生的教育场域,共建一所有乐趣的学校。校长的管理智慧不是在“书斋”里,而是在学校管理的诸多现场中生成和发展出来的,现场分享虽只是短短半个小时,但于我而言,是一次梳理、提升再出发的过程。
学过从未忘记过,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国培计划”,让我在知与行的碰撞中发出自己稚嫩的声音;感谢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让我在专家与同伴的引领中发现学校成长的力量!
第109期全国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参观“复兴之路”专题展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