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 新发展”校长专业发展论坛分论坛综述(四)
活动概况
为进一步创新教育培训机制,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十四五”教育发展战略。2020年10月24日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了 “新时代 新作为 新发展”校长专业发展论坛。受疫情影响,本次活动采取现场活动和网络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4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各级领导和嘉宾、有关单位代表、中心员工、学员代表等 70 余人参加了现场开幕式。开幕式之后,举行了“互联网+中国校长”智慧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开通仪式、京师K12 校长系列培训用书首发仪式、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中国知网校长网络研修室校长工作室启动仪式,并宣布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与中国知网战略合作计划启动。
24日下午在线上继续举办分论坛。议题分别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校长赋能新思考”“新技术时代未来学校的创新与变革”“新生态视野下的未来课程与学习形态”“立德树人总目标下的小学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
下午论坛开始前,先由中心主任余凯教授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是“十三五”教育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他希望能够共享14000多名已经在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完成研修学员的教育智慧。今天论坛的发言者有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及为当地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校长及其学校代表;有来自三区三州,包括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的校长;有新办学校的校长们;有北京师范大学的知名学者;还有多家教育专业权威媒体代表。期待校长、学者、专业媒体代表的高端对话,能够继续引领校长专业发展。
今天我们为您呈现分论坛综述四。
分论坛综述(四)
分论坛四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办,系第五届小学教育学术研讨会的系列活动之一。本论坛聚焦立德树人总目标下的小学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论坛分为五组,分别就学校课程建设与文化创新、小学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小学数学教育创新、小学教育科学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探讨。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名一线教师,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他们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教研成果,其中包含了丰富而生动的教学案例,系统又接地气的课程设计思路,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清晰且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展现出一线教学工作者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同时,这也是本次大会中实践对理论的精彩呼应。
第一组议题为学校课程建设与文化创新,由中关村第一小学的商红领校长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九位校长主任分享了他们学校的课程建设经验。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王梅校长根据本校建校不久实际情况,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分享,并从“文化创生”的视角介绍了他们的“活力”文化体系。来自重庆市人和街小学的王蕾校长主要结合“人和教育”办学思想,介绍了该校“人和六质”特色课程体系。在学校课程的探索上,深圳上合小学张金林主任介绍了上合小学在国家课程校本化中建构的基于儿童自主发展的“灵雅课程”体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的课程中心丁新主任介绍了以三层次六领域为整体思路的育·新课程结构和设置。在课程实施探索上,四川师范大学李涯副教授以“全球胜任力视野下基础教育阶段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为主题,介绍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可实施样态。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的邓翼涛主任分享了中关村一小围绕STEM教育创建的立体化科学课程体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杏林小学杨海霞校长介绍了他们学校在疫情期间以生活理念为指导在线上开展的项目式学习。校长在课程探索上所做的努力上,来自陕西省武功县实验小学王水侠校长提出校长要有提炼学校文化的自觉,从办学理念等角度详细诠释了“和雅”育人校园文化体系。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泰禹小学的李臻校长提出校长的文化价值领导力就是要给学校找魂,给学生发展找灵魂。本组点评专家为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曾琦教授。曾教授指出本次分享主要包括宏观的课程体系探索和精致深入的特色课程的探索,呈现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态。曾教授指出在学校课程建设的探索中,应该要呈现一种顶天立地的样态,站位要高,同时要脚踏实地的以务实的态度解决好真问题。
第二组议题为小学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易进副教授主持。十位一线教师分享了他们学校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学科育人方面,北京市西城区康乐里小学的王琳老师结合学科育人角度切入,数学这门学科应该如何立德树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附小的郑香芸老师从学生收获的角度,老师成长的角度体现了在小学英语学科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探索丰富成果。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的鲁敏老师以<静食、食净>为例有效开展主题班会真正聚焦小问题、开展真活动。北京市西城区五路通小学的张梦琪老师将校内和校外的疫情下的教育和常态化的教育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促进主题班会开展。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小学部舒强副校长通过行动研究聚焦于小学语文思维工具的开发与运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能力培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的张蕾老师基于学习环境和学习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学习科学视野下的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小学部的麻阳智老师进行团队作战,中间设计过程学科等等方面的合作培养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中的倾听能力。北京市西城区康乐里小学的马可洁老师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探索主动式学习,实现在生活中发现,在体验中收获。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的魏洁老师结合目前小学识字现状,提出识字教学包括培养识字兴趣、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有效记忆汉字等途径和方法,不断创设自主识字的空间。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的李爽老师运用画图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示意图等培养学生利用画图策略来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为之后他们学习更深奥的数学问题提供更好的帮助。本组点评专家为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卢立涛副教授和周逸先副教授。他们充分肯定来自一线的教师们脚踏实地解决真问题的研究尝试,对老师们聚焦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通过团队合作,采用行动研究探索有效教育教学举措的经验进行提炼,并鼓励各位与会者沿着这样的方向继续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研究。
第三组议题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创新,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姚颖副教授主持。十一位老师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牛建超老师围绕育新学校“优阅”语文校本化课程实践活动,将校本课程设计分为阅读-欣赏-展示三个环节。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一小孟学文老师从“1+X”的教学模式出发,借用《草船借箭》这个具体课例,将课内阅读与课外经典著作阅读结合,实现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教学。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郝林风老师从自己任教的三年级出发,在第二单元语文要素中利用文本信息和生活积累,运用联系策略,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李菁老师借助游戏提高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性,提高孩子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形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张欣老师依托统编语文教材特点,依据小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结合在线学习特点,把“云课堂”的学习内容聚焦于经典诗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崔瑞娥老师利用古诗词的音韵美、艺术美、品格美等显著特点,让学生通过吟诵古诗文,品味诗情,抒发诗情来诗化学生的心灵。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的国际学校的牛小溪老师立足“阅读”和“写作”,站在课改的发展大背景下,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力求形成单元“读写融通”的共进式教学。北京市西城区康乐里小学范继涵老师从学情分析、解读文言文教材,到文言文教学进行了阐述。做到既保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石英梅老师石老师积累了大量关于开放式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包括提前告知习作内容、先说后写、指导多样性、有针对性、评改多元化等五个方面。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张瑾老师意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制定详细的绘本教学评价量表,提升教师图画书阅读教学的质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的李爽老师从绘本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提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汇报。姚老师认为提问是非常核心、具体的问题,不仅仅是绘本的课堂中,包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希望能够提出引发孩子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姚颖老师结合每项发言的具体内容,就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鉴的研究思路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和评议。
第四组议题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创新,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张春莉教授主持,九位老师进行了主题报告。北京东城区前门小学的赵岩老师和杨阳老师以《简易方程》的这一单元为例,系统阐述了如何分析单元教学背景和学习内容、如何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如何开展课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小学部的肖会杰和边慧颖两位老师分别从设计理念、课程实施及预期成果三个方面展示了育新学校“优+”课程的实施。南京市高淳区漆桥小学的张晓辉老师提出了有助于农村孩子学习力生长的方法——“田园数学”,并指出该方法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学生学习毅力方面的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未来科技城学校的尹姊老师尝试对基本概念的单元教学活动进行建构,提出了4种小学数学基本概念的单元教学活动,并阐述了其重要性及未来研究方向。深圳市宝安区径贝小学的王老师紧密结合新冠疫情的背景,从总体构思、策略解读、实践反思三个部分阐述了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微课程的校本表达。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的王薏老师找准教学痛点,归纳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开展的有效途径与策略。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陈薇老师提出了教学设计转型的三个维度:从教学目标到驱动问题,从教学过程到锚基任务,从教学评价到学习评。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的焦会泳老师从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出发,提出了“创造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把探究的所有权交还给学生,学生完成真研究”这两个实现深度学习的方式。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的潘淑丽老师提出了合作学习的课堂流程,并且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角度对教师的工作进行了梳理。本组点评专家为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张春莉教授。她指出,老师们的发言展现了由下而上的小学数学改革,百花齐放,同时都对课程改革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回应,关注大概念、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
第五组议题为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创新,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高潇怡教授主持,来自不同地区的十位优秀科学教师进行了精彩发言。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李颖老师以《新的生命》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并关注学生情感需求以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可能性。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的姚峰老师结合石油泄漏的现实问题,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环节,综合运用小组合作汇报、实验成果展示、自我评价量表填写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代入工程师的职业角色解决石油泄漏引发的环境污染,锻炼其调动各领域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对技术,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珠海高新区金凤小学的黄真老师从为什么要关注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如何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如何利用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进行教学三个方面对《直面科学前概念,转变学生科学概念》进行了分享。高老师认为,黄真老师对科学前概念系统深入的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享了如何探查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对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潇怡老师结合每项发言的具体内容,对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