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分享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分享

王羽:从“领导人”到“领导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  王羽

(国培计划名校长领航班二期学员)

  作为教育部国培项目名校长领航班二期学员,参加2018年校长领导力提升暑期国际工作坊,连续四天的课程,聆听了来自加拿大和芬兰两位教育专家的讲座,聚焦“校长领导力”提升的主题,听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一群人做事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这里面包含着团队的价值观和愿景;彰显着学校管理品质和校长领导力的高低。当一个学校不断积淀正向的文化,这个学校的发展就会无限趋向无为而治,趋向我们理想的样子。

  不管是加拿大和芬兰、抑或中国,尽管我们各自国家背景不同,文化有差异,在面对学校核心要素“人”的时候,无外乎都要考虑的一个命题就是:我们校长如何引领着老师、学生、甚至家长,这三群人都逐渐走向我们理想的愿景,让他们都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自觉。因此,变革我们的传统领导观念,领导方式、最终提升领导力,从“领导人”走向“领导文化”就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

  如果我们把学校比作一艘大船,船员就是我们的老师、孩子、家长,我们不是用传统的“领导力”,要求我们的“船员”们“立刻”、“马上”去寻找上好的木材,来建造大船,而是要让每一个“船员”看到并相信彼岸的美丽风景。这里的“风景”就是学校愿景,也是学校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很高领导力的校长并不是行政的面孔多威严,而是能不能让我们每一个人很快看见并深信不疑我们的愿景。

  加拿大PHIL BAKER 教授介绍的“黄金圈”理论。对于我们发挥愿景的力量很有启发。在“为什么、做什么、是什么”的三个逻辑关系上。传统领导学一般习惯“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这个逻辑凸显的是行政的力量,更多是从外到内的要求,压力。反之,当把“为什么”放在首位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力就指向了价值领导,一旦价值认同,“动心” 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PHIL BAKER教授说,你期待你的老师怎样对待孩子,你就怎样对待老师。校长领导力真正发生,就是要让教师也能够以同样的价值来领导学生成长。从校长领导力的提升走向教室领导力的提升,必须构建“共享领导”的文化氛围。比如,愿景的形成不是校长一个人的“闭门造车”,或者完全靠着个人喜好“拍脑袋”决定,需要带领着不同的群体,不断发现学校、发现自我,在交流研讨碰撞中,逐渐形成共识,形成正确的育人目标。这个过程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校长想得事和想说的话,最终通过大家的口表达,价值认同自然也就形成。

  信任教师,相信他们有足够的潜能,像校长一样去思考问题,并有机会去实践。这是转化领导力最便捷的方式。在北师大贵阳附小,项目负责制的事实,就帮助我们实践了这个想法,很多一线的老师,独立承担项目,在这个项目上,他可以像校长一样拥有一定的财权、人权,但是最终他们还会懂得“权责统一”的含义。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有了这样的体验,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站在校长的角度,以更大的格局去理解人与事,担当更大的使命和责任。 

  有人说,三流的学校靠“人治”,二流的学校靠“法治”,一流的学校靠“文化治理”。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带着团队一点点构建科学的课程制度、评价制度等,让学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校长更多的领导力应该体现在不断地有序地日常中去发现故事、讲述故事、提炼故事,从发生在不经意间的故事中固化学校的正确价值观、渲染榜样的力量、积淀学校的文化。 

  芬兰的JUKKA ALAVA 教授,从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发现故事,发现人。比如,如何科学地测评出人的认知风格,并能够在不同认知风格的团队中,设计我们的领导方式;如何通过日常的评估和观察数据的分析,去讲述更加有内涵的专业故事,引领着学校的文化从情感育人走向科学育人,从感性走向理性。

  当和学校发生关联的每一个群体,我们的孩子、老师、家长,都知道我们要朝哪里去,怎么去,为什么去那里的时候,我们校长的领导力才是有质量的发生。